显微镜百科
怎样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被测物的实际长度呢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583 发布日期:2022-06-06
大家好,这里是老上光显微镜知识课堂,在这里你可以学到所有关于显微镜知识,好的,请看下面文章:
显微镜看物体的时候,怎样测量才能知道实际的长度是多少呢?是直接拿尺子算吗?其实可以使用显微镜测微尺来计算物体的实际长度的,下面,老上光机器视觉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怎样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被测物的实际长度。
在没有分析软件,无法定标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被测物的实际长度呢?
A、一般目镜测微尺上回标有一小格的实际大小,利用格数来算就好,不过粗略的方法,如果有测微台尺,应该拿台尺来校正目镜测微尺,以求更加准确。
B、0.01mm物镜测微尺与10X分划目镜的用法。
首先,介绍两个概念:0.01mm物镜测微尺为格值0.01mm的玻璃,10X分划目镜(即目镜测微尺)是在10X目镜上加上格值为0.1mm的分划板目镜。
根据规定,显微镜的物镜放大倍数允许有5%的误差,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对物镜的倍数进行校准。
在载物台上放置0.01mm的物镜测微尺,把需要校测的物镜旋转并调焦使成像清晰。用10X分划目镜观察。例如:40X物镜0.01mm的格值放大后再目镜刻尺上度量,若恰好放大成0.4mm,则正好是40X,实际测量并不是1小格(0.01mm)为一度量单位,而应以5格或10格(低倍时甚至50格)为一度量单位,以消除测量误差。如10X物镜经50个0.01mm格值放大成49个0.1mm格值后,实际放大为49x0.1/(50x0.1)=9.8。然后取下物镜测微尺,放上被测物,读出被观察区域在目镜的数值,假设为5个格值,即0.5mm,除以实际放大倍数9.8,得出被观察区域的实际大小为0.5/9.8=0.051mm。
计算公式:被观察区域的大小=被观察区域在分划目镜上的读数/物镜的实际倍数
如果不用物镜测微尺校准物镜实际倍数,就等于默认物镜表面所刻的放大倍数为实际倍数。
以上就是老上光仪器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显微镜测微尺计算实际物体长度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显微镜,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老上光客服人员为您解答。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上一篇:显微镜的工作距离是什么
下一篇:暗视野显微镜知识概略
相关新闻
- 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如何观察金相组织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会遇到的哪些误区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厂家:金相试样的平整与磨光 [2022-07-30]
- 仪器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2-07-30]